你的位置:pg麻将胡了下载 > 新闻动态 > 从七国之乱看靖难之役,全胜只需重用一人,朱允炆为何不这样做?_朱棣_朝廷_耿炳文

新闻动态
从七国之乱看靖难之役,全胜只需重用一人,朱允炆为何不这样做?_朱棣_朝廷_耿炳文
发布日期:2025-07-07 00:08    点击次数:149

历史不会简单重复,但有时却令人惊讶地相似!

西汉景帝三年(公元前154年)的“七国之乱”与明朝建文帝元年(公元1399年)的“靖难之役”,虽然相隔千年,但两者之间存在着令人难以置信的诸多相似之处。

这两场战争的双方,都是中央王朝与地方诸侯之间的对抗。“七国之乱”是西汉朝廷与以吴、楚两国为首的七个诸侯国联军之间爆发的冲突;而“靖难之役”则是明代中央朝廷与藩王朱棣之间的激烈内战。

战争的导火索,都是因为一位年轻且自负的君王,意气用事地盲目削弱诸侯势力所引发的。汉景帝刘启年仅31岁即位,三年后实行削藩政策。年轻时,他曾因一盘棋局怒打堂弟吴国太子刘贤致死,早已埋下吴王对朝廷的深仇。其性格可谓刚烈且冲动。明朝建文帝朱允炆,年仅21岁继承皇位,上任数月便开始削藩,怀揣书生意气,显得稚嫩且急躁。

朝廷大臣也在其中推波助澜。汉景帝采纳了老师、御史大夫晁错提出的削藩方案;建文帝则受黄子澄、齐泰等书生新政的影响。几位空谈纸上的文人,妄图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,结果弄巧成拙,祸事难免。

藩王们的实力不可小觑。西汉时期的吴国资源丰富,盛产海盐,经济基础坚实,兵力充沛。明朝的燕王朱棣驻守北平,长期对北元作战,统帅十余万兵马,军中威望极高。

展开剩余82%

除此之外,两场战争的许多细节亦几乎如出一辙。诸侯王们的起兵口号均是“清君侧”:吴王刘濞高喊“诛晁错,清君侧”,朱棣则以“靖国难,清君侧”树立旗帜。双方都有朝廷支持的亲王,汉景帝的梁王刘武拥兵四十余城,建文帝则有宁王朱权,麾下带甲八万,战车六千。

虽然两场战争有诸多相似,但论双方实力与当时政治形势,西汉时期朝廷极为孱弱,形势远比明朝“靖难之役”更加严峻和危险。

“七国之乱”爆发时,吴楚联军拥有三十余万兵力,粮草充足,七国占据半壁江山,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都超出朝廷不少。

“靖难之役”起兵时,朱棣仅有八百死士潜伏北平府。占据北平城后,兵力也不过两万余人。所控制地域仅限于北平一隅,缺乏足够的后方基地和资源支撑。相比之下,朝廷出兵初期便有老将耿炳文率13万大军镇压,后又由李景隆统领五十余万兵力,实力碾压北军。

然而,两场战争的最终结果却出人意料。

“七国之乱”持续十余个月,朝廷最终取得大胜,景帝刘启奠定了“文景之治”的盛世基础。

“靖难之役”耗时近四年,朱棣成功逆转局势,攻入南京称帝,开创“永乐盛世”。原皇帝朱允炆城破后自焚,忠臣良将多被诛杀灭族,结局惨烈。

西汉朝廷胜利的关键在于两点:一是梁王刘武顽强抵抗,死守不降,阻挡吴楚联军西进门户,大量消耗敌军;二是大将周亚夫采取迂回包抄,断绝联军补给线,采取守势,稳扎稳打。

年轻的刘启在战争中表现平平,甚至犯了许多错误。吴楚联军刚起兵时,他急忙处死朝廷重臣晁错,实际上承认了朝廷的失误,导致朝廷士气低落。战事陷入僵局时,他又多次干预周亚夫的作战计划,命令其改变守势主动出击,幸亏周亚夫坚守“不受君命”原则,才能维持战局。

如果说西汉“七国之乱”是朝廷险胜的话,明朝“靖难之役”则是朝廷应当轻松获胜的局面。然而,朱允炆的错误决策使得大好形势化为泡影,最终惨败。

那么,朱允炆究竟在哪些方面失利?

他犯下了多次关键错误,比如严令将士避免“杀叔父”的嫌疑,限制军队作战锋芒;朱棣起兵前夕,却将燕王三子全部送回北平,为朱棣解除后顾之忧,甚至还送去骁将朱高煦与坚实臂膀朱高炽。

最致命的失误,是未能重用一位关键人物。如果他坚持用此人,无论朱棣军事实力多强,朝廷必能获胜!

先分析南军与北军的优劣势:

北军主帅朱棣,从小随徐达、蓝玉征战北方,实战经验丰富,个人军事素养极高。其麾下将士长期抗击北元,均为百战老兵,素质极高。北军劣势在于政治上的劣势,地处北平小范围,缺乏坚实后方支持;且兵种以骑兵为主,缺乏攻城装备及经验。

南军劣势则在于缺乏优秀统帅,军队多为临时征召,缺乏训练和实战经验;优势是拥有全国丰富兵源和后勤支持,后顾无忧。

鉴于此,南军最佳策略应借鉴西汉时期:以守代攻,拖延消耗,守住关键据点,等待机会反击;并派精锐部队迂回敌后,切断敌军补给,使北军孤立无援。

实施此策略,北军必将兵力消耗殆尽,最终主动投降。

但执行此战略,除了皇帝朱允炆的决心外,更需一个主帅。

南军虽缺乏攻城能手,但守城名将耿炳文恰是最佳人选。

长兴侯耿炳文,明朝开国功臣,长期随常遇春、徐达征战,实战经验丰富,擅长防守,正如朱元璋所评价:“耿炳文用兵,不会大胜,但绝无大败。”

战争初期,耿炳文虽在真定城外围失利,但退守真定后,朱棣久攻不下,被迫撤兵。

《明史》记载:“耿炳文守长兴,吴人不得肆其志。”清代史学家蔡东藩亦评价其虽非大帅,却防守稳固,令燕军难以攻克。

如果朱允炆坚决信任耿炳文为主帅,辅以其他将领,坚守“以守代攻”,南军虽有小败但不会大败,朝廷军心不至于动摇,也不会大量官兵投降,朱棣的兵力终将被消耗殆尽,朝廷定能取胜。

可惜年轻的朱允炆急于求成,好胜心强,轻信无能的李景隆,取代耿炳文掌军,将几十万大军送进北军包围,终导致惨败。

可怜之人自有可恨之处,朱允炆失去帝位自焚而亡,结局悲惨,也难怪后人对他无太多同情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Powered by pg麻将胡了下载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